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 集团新闻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国元之声 青春领读”第三十二期

发布时间:2023-03-14 10:10:43 阅读次数:

字号:【大】【中】【小】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教育引导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国元金控集团党委及团委特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国元之声 青春领读”活动,邀大家一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以党员、团员带头领读的形式,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今天,由国元金控集团国元资本吴牧阳领读“如何理解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保险王梦龙领读“为什么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1. 如何理解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吴牧阳工作照.jpg

领读人: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资本吴牧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能源、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国家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我国自古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前人留下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重要基础设施遗产,至今仍在造福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建设了以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代表的全国性水利、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取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综合交通网、发电装机、电网、5G网络等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在一些重要领域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综合交通运输协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各类基础设施协同不够,等等。这些问题要系统谋划解决。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需要。基础设施对经济循环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只有具备高质量基础设施,才能有效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市场联通互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二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影响,必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投资,确保经济大盘稳定。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需要。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促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需要现代化基础设施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基础设施事关国家安全,必须增强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紧追前沿,不断增强国家竞争力和总体安全水平。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必须坚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的原则。立足长远,就是要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谋划,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适度超前,就是要超前布局重要基础设施,以较低成本备足安全余量,同时要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科学规划,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生命周期,做到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多轮驱动,就是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分层分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效益,就是要根据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质,既算经济账,又算综合账,做好可行性研究和综合成本收益核算,搞好持续运营,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


2. 为什么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王梦龙.jpg

领读人: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保险王梦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既是对新时代“三农”形势的清醒认识,也是告诫全党,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三农”的基础地位都不会改变,都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农村发展跟不上,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我们党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三农”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现代化仍是国家现代化的短板。当前,我国正处于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关口。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农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接近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202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仍高达22.9%,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员劳动生产率的32.8%。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2021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消费支出比为1.9∶1,乡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镇,城乡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差距更大。


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在新时代续写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新篇章,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立足国内农业资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第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第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第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第五,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继续推进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并鼓励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第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创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


官方微信.jpg


新闻排行
热点图片

Copyright © 2021 安徽国元金融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1001509号-1/皖ICP备1001509号-2 本网站已支持IPv6访问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18号国元大厦邮箱:webmaster@ahgyjt.com.cn
融媒体中心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